华东腹地的徐州,曾是连接南北、贯通东西的战略要冲。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,围绕这片土地,中日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且充满变数的军事较量——徐州会战。这不仅是兵力的硬碰硬,更是双方战略意图反复拉扯、最终以中方巧妙避险而告终的一场深远博弈。
要冲之地,战略要地
1937年8月,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的蓝图里,将苏北与山东列为防御重心,设立第五战区,起初由蒋介石亲自兼任司令长官,随后李宗仁接替指挥。该战区原定任务是粉碎敌军海上登陆的企图。然而,随着南京失守,正面战场态势剧变,徐州的重要性陡然提升。它作为津浦、陇海两大铁路的交汇点,直接威胁着战略重镇武汉,成为兵家必争之地。军事委员会明确下达指令,要求“固守徐蚌两要地,非有命令不得撤退”。蒋介石也曾亲赴前线,敦促将士“合力同心,一致杀敌”,强调保卫要地。为整肃军纪,1月24日,此前抗命避战的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被处以极刑,此举有力震慑了观望心态,稳定了军心士气。
与此同时,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,表面风光,实则步履维艰。为了追求速战速决,日本已将16个师团,约70万兵力投入中国战场,历年积累的战争物资也已所剩无几。而中国政府坚决不屈,广阔的国土和庞大的人口预示着持久战的巨大潜力。日军在满洲地区仅有5个师团,面对强大的苏联远东红军,处境艰难。华北、华中已占领区也麻烦不断,中国抗日武装时常袭扰城市和铁路,使其无法安宁。面对困境,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在1月下旬起草《战争指导计划大纲》,提出对华战争应转为“消极持久战”,以减少消耗,加强对苏准备。2月16日的御前会议正式批准这一方针,明确规定不扩大在华战区,特别强调津浦线沿线不得扩大作战范围。
失利与失算:台儿庄的余波
然而,日本军部的收缩方针,并未得到侵华日军前线指挥官的完全认同。早在南京失陷之初,华北与华中的日军就迫切希望打通津浦线,连接南北占领区。即便总部指令未完全批准,南北两军仍有部队擅自越过了预定的作战界限。华中派遣军的第十三师团,在南京长江北岸驻扎,无视军部限制,主动向凤阳、蚌埠发起攻击,其意图直指徐州。
山东境内的日军同样一意孤行,持续南下。3月中旬,他们以“追缴眼前之敌”为由,在获得大本营有限默许后,由第五、第十师团的部分主力孤军突进台儿庄,意图控制大运河。这两支骄横的部队在临沂和滕县遭遇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,随后在台儿庄陷入中国军队的重重包围,伤亡惨重,被迫败退。第十师团的濑谷支队长因此被革职。台儿庄的惨败令日本陆军当局震怒。但当他们获悉台儿庄附近有大量中国中央军主力集结时,日方指挥层反而认为这是重创蒋介石主力、摧毁中国抗战意志的良机,随即于4月3日内定,4月7日正式下达徐州作战命令,并决定将原计划于明年进行的武汉作战提前。
台儿庄的胜利,一度极大地增强了蒋介石正面迎击日军的信心,他相信“只要我能首先堵住,再予迎头痛击,终必更获大胜”。军令部迅速拟定增援计划,从武汉、第一、第三战区及广西等地紧急抽调近20万精锐部队,与第五战区原有的13个军(约28.8万人,多数是装备堪忧的地方部队,如川军枪械半为土造。日军一个师团的战力,约相当于中国二至三个军),总兵力集结至近60万。然而,5月1日,军事委员会根据新形势,调整了徐州会战指导方案。方案指出,日军此次目标明确为打通津浦线并击溃我军主力。我方作战方针应为“攻势防御”,但如果敌军大规模增兵,则必须“避免决战,逐次抵抗,以消耗敌之战力”,并同时在武汉和郑州以西集结兵力,准备诱敌深入。这一战略转变,是对徐州地势平坦、不利于劣势装备部队进行大规模阵地战的清醒认识,避免重蹈淞沪会战的惨烈覆辙。
四面楚歌,战略撤退
进入5月,南北各路日军按照周密部署,开始对徐州实施战略包围。担纲主攻的日本华北方面军于4月10日拟定作战方案,准备从徐州西面及西南面包抄,切断守军退路,最终攻占徐州,歼灭中国军队。为此,他们迅速增加了第十六、第一一四两个师团及战车、野战重炮兵等重型装备。4月17日,日本大本营派遣班在济南召开协调会议,讨论南北两军的行动。华中派遣军则在4月24日制定会战计划,以第九、第十三师团为主力,同时向蒙城一线推进,第一〇一、第六师团分别向苏北和安徽方向分进合击。
战场形势急转直下。4月中旬,华北日军首先发起攻击。台儿庄战败后补充休整的第十师团,于4月18日再次猛攻台儿庄,遭到汤恩伯、孙连仲所部顽强阻击。但至22日,日军全线大举南犯,中国部队被迫转向台儿庄东北一带。第六十军在徐州东北一线与第五十一军、第二十军团等并肩作战,勉强稳定了局部态势。与此同时,津浦路南段日军大肆增兵北进,华中派遣军的第六师团一部于5月14日攻占庐州(今合肥),第一〇一师团一部连陷苏北的盐城、阜宁,从后方威胁徐州。第九、第十三师团于5月9日攻占蒙城,守城的第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以下约七百将士全部殉国。华北方面军的第十六师团、第十四师团也相继在鲁西、河南方向节节推进,于5月17日、18日分别占领丰县、沛县,并先后切断了陇海铁路以及第一、第五战区间的联络。至此,日军对徐州的合围态势全面形成,第五战区近60万大军面临被围歼的危局。
面对数十万大军即将陷于重围的紧迫局面,5月15日,军委会在汉口召开最高军事会议,果断做出最终决策:避免决战,放弃徐州。次日,李宗仁根据战场实际,迅速部署各军分头向包围圈外转移。具体安排是:张自忠指挥的第五十九军等部在郝寨、萧县等地,负责阻击日军,掩护主力行动;孙连仲的鲁南兵团留守徐州,作为殿后部队;汤恩伯的陇海兵团向西南的亳县、淮阳一带转移;廖磊的淮北兵团由宿县向颍上、凤台方向机动;李品仙的淮南兵团确保官亭、舒城、怀宁一线;韩德勤的苏北兵团则确保淮阴、东海一带;另有第六十九军等组成的挺进军,深入费城附近的鲁南山地,建立根据地,开展游击战。
5月19日中午,徐州最终失陷。当日,蒋介石电令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,彻底销毁徐州一带的火车和机关车,以防资敌。然而,在徐州失陷之时,中国守军的主力已悉数转移,驻守徐州的鲁南兵团也已分两路从西南和南部成功突围。李宗仁的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及汤恩伯的陇海兵团等部队,也从宿县分头向西、向太和、阜阳等地成功突出重围。日军企图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,至此彻底落空。
结语
徐州会战,是继淞沪会战之后,中日两军又一次大规模的较量。尽管最终徐州失守,未能完全阻断日军打通津浦线的战略意图,但中国军队广大将士浴血奋战,不仅给日军以有力打击,消耗了其宝贵的力量。更重要的是,在敌强我弱的极端困境中,中国军队成功实施了数十万大军的战略转移,挫败了日军歼灭中国抗战主力的企图,有效迟滞了其西犯武汉的日程,为后续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。这场会战,以其充满智慧的战略决策和艰苦卓绝的执行过程,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。它深刻诠释了在民族存亡之际,中国军民不屈不挠、灵活应变的抗战精神。
场外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